- 您現在的位置>>新聞中心>>公司新聞
公司新聞
Company news
資訊詳情
詳情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日本制造”就像今天的“中國制造”一樣橫掃全球。憑借著高效的生產率和強大的國際市場競爭力,日本出口的家用電器、汽車、照相機充斥全球;在日本國內民間投資過度,房地產行業催生泡沫,新干線等基礎設施建設方興未艾……然而依靠出口、民間投資拉動的日本經濟繁榮,在“廣場協議”之后灰飛煙滅。日元升值之后,投資資金流失海外,國內消費不振,外向型經濟失去支撐,由此日本經歷了“失落的10年”。
時下中國與當年日本的情形何其相似,而政府主導投資色彩更濃、中國工人平均工資更低、出口產品以低端價廉的生活必需品居多,僅僅具有價格競爭力,而無核心技術。一方面產能過剩,另一方面又在增加投資增加產能,上半年出口受阻,宏觀調控的效率在下降,中國經濟發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如何解決內需不振與產能過剩的“結構性危機”,中國經濟會不會重蹈日本的覆轍?
擴大內需毫無疑問是發展中國經濟的首選,也是經濟發展的根本出路。
制造業的轉型是經濟結構調整大背景下的另一個思路,從中國制造走向中國消費。中國制造完全可以用價廉物美來形容,尤其是在中低端制造業,“made in China”遍布世界各地。然而,中國的制造企業大多致力于節約成本和小幅度的技術改進,在技術創新、品牌經營和渠道開拓等方面的投入嚴重不足,這也導致了中國制造在整個產業鏈中的收益與其龐大的規模嚴重不相稱。
另外,人民幣升值、勞動力、資源和環境成本的上升正在進一步侵蝕中國制造的微不足道的利潤。因此,轉型是中國制造業不得不考慮的問題。而在需求方面,國內消費升級是長期趨勢,中國人的消費能力甚至令歐美發達國家驚訝。從宏觀來看,2004年以來國內的消費品零售總額保持了15%左右的平均增速,在收入分配向勞動力轉移的大背景下,這一增速有望進一步提高。從微觀的企業層面來看,國內消費是制造奇跡的土壤。因此,國內消費的崛起完全能為中國制造的轉型提供良好的機遇。
掃二維碼用手機看
上一個:
食用農產品和生產資料價格小幅上漲
下一個:
日本研修生等回國人員厚生年金退稅指南
上一個:
食用農產品和生產資料價格小幅上漲
下一個:
日本研修生等回國人員厚生年金退稅指南
CONTACT INFORMATION
聯系方式